去产能应回归初心
本篇文章1083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周琳)在过去两天里,在CPPCC成员的小组讨论中,关于去产能效应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焦点是价格和企业效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表示,自2016年以来,钢铁、煤炭和其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回升,是由于产能过剩的影响。随着后续“三比一、一降一补”的不断推进,新技术不断推广,新需求不断涌现,钢铁企业和煤炭企业的成功转型指日可待——这就是“合理涨价”的理论;以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黑色资源价格上涨只是前期超卖反弹、单纯产出压力、相关企业补货等因素叠加的结果。这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向不同。即使钢铁企业和煤炭企业的效益提高了,也不会是可持续的,还有很多教训需要以后补充——“不合理涨价”理论。
这看似合理,但转念一想,现在还远不是评估去产能效果的时候,更不用说对去产能后的市场价格和企业效益做出全面的判断。一个原因是去产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2017年的重点任务仍包括“扎实有效降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根据既定政策,煤炭生产能力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达到5亿吨,粗钢生产能力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1亿至1.5亿吨。加上人员安置等配套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正如李一宁委员所说,结构调整还没有结束,中国经济还在转型,所以拐点论是不现实的。
第二个原因是影响价格和企业效益的因素很多。产能下降与价格涨跌和企业利益并不构成绝对的因果关系。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同时,推进“三比一降一补”措施。产能降低不会影响新市场开发、技术创新和企业环保技术升级。正是因为这些任务做得好,才有望降低生产能力,保持企业的高效增长。例如,从2016年至今,太钢集团基本实现了降低产能、创新发展圆珠笔、促进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
第三个原因是,从长远来看,去能力就是用“有形的手”来弥补“无形的手”的无序、盲目和自发性。未来,随着去产能过程的结束,市场秩序和功能将更加健康,价格接力棒将回归“看不见的手”,收益仍将取决于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因素,如周期性因素、货币因素、国际市场因素等。没有必要因为短期的价格波动或企业效益的优劣而半途而废,放弃投产的初衷,也没有必要为了短期的“成绩单”而放弃长期效益。
可以想象,只要产能削减及相关配套工作做好,市场经济就会更加平稳、有序、健康地发展,未来企业利益和产品价格的纠纷自然会消失,各方不再担心短期投机风险。
(编辑:张学)
标题:去产能应回归初心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0381.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