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区力:普惠金融不是披着“普惠”的皮做高定价的生意
本篇文章1437字,读完约4分钟
《时代周刊》记者曾凌俊
4月2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如果预测增长率为20%,到2020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网络消费金融产品的出现释放了消费潜力,促进了产业升级,但良性、可持续的风险防控模式是消费金融成功、可持续运行的基础。
事实上,消费金融和包容性金融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曲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它还可以解决金融包容性问题。然而,普惠金融不是口号。事实上,包容性金融是由社会责任驱动的,是良性和道德的。归根结底,金融产品的定价是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的,而不是戴着的
消费金融需要回归普惠的精髓
对于消费金融而言,数据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风险控制和客户获取效率。在过去的20年里,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倾向于为企业融资,为大企业提供贷款。三年前,消费金融逐渐成为热点,不仅是因为政策红利,还因为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使得金融服务越来越以互联网为基础。
根据该报告,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收购到资本对接甚至用户体验的整个过程。同时,数据驱动的风险定价是消费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京东金融借助包含大量消费者购物信息的网上购物平台,通过不断增强数据采集能力和构建数据技术能力来开发数据模型产品。我们可以分析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从而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对风险水平进行差异化控制。
瞿力指出,“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网络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解决包容性收益的关键在于解决可承受的成本问题,归根到底是解决成本和效率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消费金融中最关心的问题。在真正的商业模式中,成本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商业模式的许多变化。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的商业模式是相对无限的,可以快速复制。这表明,如果固定成本是可控的,那么低可变成本必须是一种适合包容性金融的商业模式。”
“要通过数据来推动风险定价能力,如果你只是盲目地提高定价和盲目地扩大用户规模,这不是一种能力。真正的能力体现在将定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甚至试图降低定价和使用有效的风险控制。逐步扩大用户。”区域力理论。
以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业务为例,在过去的三年中,京东金融在数据、研发和系统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都是固定成本,而每项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都是可变成本。“例如,在‘白条’业务中,我们都没有通过人工审查,所有这些都是机器决策。这样,每份订单的可变成本几乎为零,我们的后台系统可以在一秒钟内处理数十万笔交易。这在过去的金融服务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区域力被进一步表示。
此外,“白条”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覆盖京东2亿多用户,每个数据模型系统有数百个子模型和数万个变量。京东金融还运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新技术,通过这样的数据模型系统解决风险控制和欺诈等问题。
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京东金融关注农村经济的整个流通环节,解决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问题,开辟农村产业链,降低服务成本。瞿力说:“我们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对不同地区的需求、销售和商品流通进行预测,使交易流通更加顺畅,进而把农民的贷款利率降到最低。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帮助42,000名穷人获得了金融服务。”
标题:京东金融区力:普惠金融不是披着“普惠”的皮做高定价的生意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6055.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