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这些吓人的陋俗恶习 你的家乡还有吗?”
本篇文章1877字,读完约5分钟
这几天,山西农村的“冥婚好处链”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年轻女性的尸体成了“商品”,也有媒体报道说正牌“15万元以下连骨头都买不到”。 很多人说很难相信这种事件真的存在。 其实,不可思议的还不止这些。 稍微调查一下农村还存在的坏习惯吧。
一、冥婚
说到冥婚,顾名思义,生者和死者结婚,或者一对死者结婚。 具体可以追溯到“周礼”,当时被称为“迁葬”,认为“迁葬、成人鳏夫寡母,出生时不是夫妇,死了就要嫁人”。 这个习俗在《周礼》中实际上是被禁止的,但不清楚是否被上层主流文化圈接受,从曹操将年轻死亡的曹冲和甄氏的死亡女性共同埋葬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其微妙之处。 “操纵幼子仓舒死,操伤舍不得。 司空掾原女早逝,操欲与仓舒共葬,原辞是“与殇结婚,亦非礼。 ’说。 ”
女性去世的人的情况又可以追溯到女性残酷的信仰:未婚女性死后,没有人供奉,就会变成残酷的鬼,所以必须结婚。 这个习俗在江浙乃至台湾一带被特别称为“和神主结婚”。 用乡下的方法把红包扔在地上。 如果男人捡到了,你就往里招,随时有一群人带你回家,和阴亲一起……即使男人已婚,也可以把这个“阴妻”视为原来的婚姻,把长子收养给她。 当然,许多不屑这样做的大户人家也会嫁得丰厚去招女婿。 在这样的地区,冥婚的基本核心是“让女人回归”,所以很少给男性死者找对象。
如果男性是死者,则新郎已经在结婚前死亡,即使女性结婚,也往往与亡夫的牌位结婚,被称为“望门寡妇”、“幽媳”或“幽贞”,这种文化背景是对女性的“从头到尾”的道德约束。
双方都是死者,是网上以前流传的两个死者清装结婚的照片(这里明确一下,照片本身不是冥婚),被称为“骨尸”,男女两家也被称为“骨尸亲”。 相亲的时候,把两个人的牌位放在椅子上,前面立小旗子。 旗帜一动,如果双方同意,就可以进入婚姻进程。 古代是用双方的牌位来拜堂,然后用照片来拜堂,当然最后还有“起棺下葬”的过程,但确实没有把两个人的遗体摆得这么整齐。 那张照片里的两个人其实是活人来的。 但可怕的是,这在近代和现代都产生了许多犯罪。 例如,也有偷女尸、杀人后贩卖女尸、杀死女尸后卖给别人做妻子的情况。
二、瓦罐墓
瓦罐坟是指形状像瓦罐的坟墓。 堆石头做,留下准备吃饭的小洞。 一顿饭往小洞里填石头,一百天就得把小洞堵上。 见到孝子,里面的老人还能吃饭。 不孝顺父母就要活活饿死。 就这样,不知道死了多少结实的老人。
以前看过湖北四川农村的迷信,被称为“活的子孙的诞生”。 如果家里的老人活得久,后代死了,老人还特别健康,那就意味着是活着的后代的寿命。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年人年纪太大,会影响和抑制后代的运势。
这看起来很荒诞,但在封闭迷信的农村,孩子常常成为拒绝赡养老人、自发加害老年人的借口。
三、二次葬礼
人去世后,首先埋葬青草,三五七年后白骨化后再次出来,用酒洗干净。 这个过程比较不愉快,有些埋葬地的客观条件不能使遗体完全白骨化,需要人为清除剩下的软组织,敲击牙齿扔掉。 然后在脚下的头上这样重叠,放入叫做“金罂粟”的罐子里重新埋葬。
地方风俗是群葬,村子里有个叫“阴城”的地方。 不是阴森森的地方。 其实广东边疆到处都有。 很多地方建在路边。 和活人住的房子差不多。 除了没有窗户以外。
二次葬的深层意味着“归宗”,认为肉体是脏的,不能附着灵魂,只有ta完全消失,灵魂才能重新附着在头骨上,埋葬在家族墓地进入“祖先的灵魂”的行列。 通常,埋葬的地方是家族和群落的墓地,在这个过程中(捡骨头、洗骨头)需要撑伞遮住阳光。 而且,亲属千万不要流泪。 泪水落在骨头上,亡灵就无法安息。 而且只有正常死亡者被二次埋葬,不正常的死亡者被认为是凶灵,只能被草率埋葬。 也不能再起床和家人改葬了。
四、相对架
流行于辽宁省部分农村。 本来是吹悲调的大唢呐,后来发展成两人开黄色玩笑,被色情、低俗、自残惊醒的节目。 有钱的房东邀请了两个小组,在二三十米外的脸上建了两个小屋,观众就在中间。 表演者轮流斗法,谁努力谁能得到东家的奖金,美名其曰“盘点”。 葬礼那天不做这个节目的话,很少有人来。 办葬礼没人来就没面子。 本来很悲伤,比结婚还热闹,被恶俗绑架,恶性循环了。
五、阎王爷不收残破人
过去,在乡下的家里,为了让孩子生存,刚出生的孩子会咬脚趾。 所以那个时候(解放前左右)孩子的小指有缺口,或者有一部分缺口。 因为,那时阎王爷不接受不完美的人,相信没有脚趾,就不完美。 那样的话,孩子很容易抚养。 我朋友去看过他村里的老人,但脚趾还是缺了一部分。
要说残酷还是恐惧,没办法,很悲伤!
标题:“农村这些吓人的陋俗恶习 你的家乡还有吗?”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22301.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朱虹老师的江西人文山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