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传递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信号
本篇文章1827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刘辉
春节期间,全球股市普遍下跌,欧洲、美国和亚太地区等多数国家的股指小幅下跌。在央行几天前提高反向回购和长期贷款利率后,a股在鸡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小幅下跌。
2月3日,央行将反向回购操作利率上调了10个基点。同时,长期贷款利率将会提高。1月24日,央行刚刚提高了中期贷款利率。风险防范和去杠杆化是经济工作中的重大事件。中国央行的举措要么向市场发出了货币政策是中性回报的信号,要么表明了中国稳定汇率的态度。
作为稳定汇率的回报,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逆回购利率的上调进一步释放了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引导金融市场短期利率上升,旨在抑制信贷过度增长,缓解资本外流。”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2月4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齐鲁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通胀、经济稳定和防止贬值的理由要么不成立,要么不充分。2017年可能与往年不同,它对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有着更加一致的认识。因此,央行在假期后的第一天就变相提高了利率,只是试图向市场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货币政策是中性的,不会带来“宽松”回报。与此同时,在美国有时间向中国摊牌之前,它首先表明了中国控制货币过度和稳定汇率的态度。2017年估计数m
2
与去年相比,增长目标将降低1-2个百分点。
同时,他认为,汇率不会成为随着外汇管制的加强而收紧货币政策的理由,因此没有必要将央行的举动解读为收紧货币政策的开始。
“虽然央行变相加息,但1月24日和2月3日的加息幅度不大,加息的效果也比较温和。”张智威认为,这表明央行谨慎地采用可控的节奏和区间,同时确保稳定的经济增长前景,避免破坏性的调整。“当前的政策收紧趋势将在第一季度保持不变,或随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放缓而改变,预计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适度增长,预计增幅为2.5%。”
根据市场分析,中国可能会进入继美国之后的加息周期。然而,一些分析师否认了这一说法。
李迅雷认为,宽松的回报中性并不意味着进入加息周期。因为判断是否进入加息周期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经济增长率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显然仍处于下降阶段,否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不需要稳定增长的底线思维,而在2016年底。主要商业研究机构普遍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因此不太可能继续加息。”
李迅雷进一步分析说,央行这次提高了反向回购利率,这不属于传统的加息,因此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就资本市场而言,由于去杠杆化将贯穿今年,很难有上升的趋势,但存在结构性或下降的机会。与过去两年宽松和紧缩的政策特征相比,今年可能是宽松和紧缩。紧缩的原因不仅来自国内市场,也来自美国的新政。在松动之后,它可能来自触底后的反弹。毕竟,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值得期待的。”李迅雷说。
不断下降的贸易战风险促进了资本回报
央行稳定汇率可以避免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部分是消费品,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高附加值的成套设备。“如果发生贸易战,双方出口产品的替代性很低。”汇丰证券研究策略主管孙宇告诉记者。
在谈到中美贸易时,孙瑜表示,双方应该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博弈和妥协框架,并能预见未来海外采购税是否会降低,美国产品是否会进来。更重要的是,双方在双边投资条约框架下达成了双边投资协议。中国需要对金融、医疗和教育行业更加开放。向外资开放往往是向国内资本和私人资本开放的先导,因此朝这个方向发展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一旦中美贸易战的风险下降,资金外流可能会回到香港市场。
“今年第二季度,也就是年中,美元强势达到阶段性高点后,资金将回归,中国大陆市场和香港市场将首当其冲。”
经济基本面不支持央行继续加息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朱告诉记者,抑制资产泡沫可能是央行变相加息的主要目的。经济基本面和通胀不支持央行变相加息的逻辑。央行的意图是抑制资产泡沫和去杠杆化,而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已经改善。
他分析说,2017年中国经济不会坐以待毙,房地产周期转折点带来的下行压力不可低估。中国经济仍处于触底阶段,持续大幅加息将抑制私人投资和居民耐用品消费,私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可能回归下行通道。2017年的通胀形势还不够严重,不足以持续加息来抑制通胀。
朱表示,长期金融去杠杆化需要微观金融稳定调节机制,货币政策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总体工具。目前,房地产、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泡沫已经得到有效抑制,单纯通过“金融去杠杆化”来推断加息周期的到来缺乏中长期逻辑支撑。
标题:央行传递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信号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9697.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美新政府加速松绑金融能源
下一篇:春节消费年味儿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