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转向 华夏保险力推价值转型
本篇文章1759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龙伟
近年来,备受保险界关注的“华夏速度”,因其价值转换而再次受到关注。
最近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几个备受关注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了分水岭,华夏保险的偿付能力有所回升,这可能与积极实施价值转型和转型有关。
华夏保险成立于2006年底,近年来因其“华夏速度”而备受市场关注。
华夏保险机构少、队伍小、盈利模式不明,成立之初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时期。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2年,华夏保险的保费总收入为227亿元;虽然在业务渠道、开发模式、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但整体发展相对缓慢。
2012年以来,华夏保险制定了“规模第一、结构跟进”、“规模稳步增长、价值倍增”的发展政策,建立了“投资、承保、两轮驱动、互动”的业务模式,成功实现了曲线超越。
自2013年以来,华夏保险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2013年,保费收入一下子达到372亿元,超过了前六年的总和,在中国保险市场成功晋升到第九位;2014年,保费收入超过715亿元,市场排名第七;2015年,保费收入1609亿元,进入“1000亿俱乐部”行列,市场排名第四;2016年,保费收入为1815亿元,在市场上排名第四。
我不得不承认,像许多快速成长的保险公司一样,近年来为华夏保险贡献规模和收益的产品都是具有较高实际结算利率和保证收益以及二级市场投资收益的全能保险产品。
从保单持有人新支付的投资基金在规模保费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华夏保险依赖于万能保险。2013年,该保险企业投保人新增投资资金比例为89.82%,2014年增加到95.51%,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96.68%。
过去两年二级市场的收益极大地提升了华夏保险。数据显示,华夏保险的投资收益2014年达到72.06亿元,2015年达到184.75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67%和62.2%,是华夏保险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不可否认,普遍保险业务的快速扩张给保险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2016年第一季度,华夏保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6.58%,仅略高于监管部门的最低要求。
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价格。
“华夏速度”的取得源于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充分发挥战略优势。
自2013年以来,以“开放前端、控制后端”为特征的保险监管改革在产品定价、投资渠道、市场准入和退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为华夏保险实施“两轮驱动、产品创新”战略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如华夏福临门、常青树、富贵珠等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是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直接结果。
华夏保险董事长李飞曾向媒体表示,华夏保险短期内规模领先的战略不会改变和动摇,做大规模是公司实现两轮驱动战略的需要。然而,规模不是无限的,规模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和可持续的。
如今,随着保险市场的变化和监管模式的改革,华夏保险着手推进价值转型。
据悉,自2016年以来,华夏保险进行了价值业务转型,重点加强传统保险的产品开发和销售,提高保障保险的比重,重点推广传统年金、传统大病保险和传统终身保险。2016年1月至11月,华夏保险投保人新增投资资金达到1323.72亿元,占比75.52%,但明显低于之前,在76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1位。在2016年保费收入中,保险公司价值业务同比增长近三倍,个人保费收入80.4亿元,市场第七,银行保险长期支付65.8亿元,市场第二。
价值转化效应促进偿付能力的提高。偿付能力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低谷后逐渐上升。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中,华夏保险的偿付能力均出现了明显的反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5.85%,比第三季度提高了2.62个百分点,是第三季度偿付能力的持续增长。
2017年1月,债务面明显改善,尤其是“开局良好”,全民保险业务比重明显下降至32%。
在2017年年度规划会议上,华夏保险提出了“稳步扩大规模、实现三倍增值”的指导思想,以及“以中国人寿为标杆、以新华保险为标杆”的发展目标。同时,华夏保险将推进“以期货交易所为重点,优化结构”的价值增长战略,其核心是扩大和壮大长期期货交易所业务规模,实现业务结构的实质性改善,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当前复杂利率环境下寿险行业的主流业务模式。
标题:监管转向 华夏保险力推价值转型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4509.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长白山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下一篇:贫困县离资本市场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