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加息”或成货币政策新常态
本篇文章1229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的基调从“稳定”转变为“稳定和中性”,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的可调整性。
果然,1月20日,市场突然宣布,央行已经锁定并定期下调五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但随后央行在微博上表示,央行使用了一种新的流动性工具,即临时流动性工具(tlf),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缓解春节前的资金短缺。
1月24日,央行出人意料地将6个月和1年期中期贷款利率提高了10个基点。这也是央行自2010年9月以来首次上调政策利率,正式宣布宽松货币政策周期结束。
在鸡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央行再次将7天、14天和28天的反向回购利率上调了10个基点,并调整了利率走廊的下限利率。
对于加息和流动性恢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这意味着整个货币市场利率曲线已经上移,这清楚地表明,货币政策的“紧平衡”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态度,表明央行的“稳定中性”货币政策态度已经从“宽稳”转变为“紧稳”。
张明进一步指出,对于央行而言,“小幅加息”可能是未来货币政策的新常态。“外汇储备持续下降,国内经济冷热不均,导致央行陷入两面夹击的局面。在央行加息之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当地经济活跃且过热,但目前这些条件大多没有得到满足。国内经济的基本面不支持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张明分析道。“虽然补充贷款、多边贷款和反向回购的提价是央行在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一种‘价格型’监管,但其目的是向市场发出货币供应‘更加中性’的信号,表明监管态度是预先调整和微调,而不是大幅加息。尽管央行的意图不是提高利率,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相对复杂。这种政策转变对信贷市场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仍有待观察。”张明说。
张明认为,从央行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一系列声明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呈现出以下变化趋势。
首先,从“量”的调节到“价”的调节。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控制货币数量转变为控制价格。从短期来看,slf可以通过构建利率走廊机制作为利率走廊的上限,而mlf可以作为中期的中期政策利率,可以有效影响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定价。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宽松”变为“紧缩”,但总体上保持“中性”。如前所述,现在不是加息的理想时机。在多个政策目标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央行只能一方面保持总量的稳定,避免过度宽松和流动性紧张,避免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硬着陆”;另一方面,我们逐步寻求结构调整的机会,优化信贷结构,帮助解决经济冷热不均的问题。
第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预调微调”的政策预期。当前,金融市场复杂多变,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明显变长。如果不疏导,一方面,大量资金被存入空转向的金融体系,而实体经济的融资仍然受阻;另一方面,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微调意图不能实现,政策可能会反复实施,而大量微调的累积效应最终会导致金融市场更大的不确定性。
标题:“微加息”或成货币政策新常态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4608.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利率工具防控风险更宜谨慎
下一篇:亨斯迈:中国切实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