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本篇文章2495字,读完约6分钟
编者按:在脱贫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偏远山区一些只有十几二十户甚至三五户的小村庄成为扶贫的“硬骨头”。小村庄在脱贫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解决方案是什么?记者在云南、四川等地的深入调查给人以启发。
移动,停留,改变。
■具有地理优势或边境安全的地区应受到政策保护,以促进其发展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萨镇瓦场村嘉山村群人少、畜多、禽多。通往村子的毛路已经修到了村头,村里的路还很深很浅...
"村子里大约有20个人,大多数是老人。"嘉善村村民小组组长杨宇军告诉记者,根据户口登记,该村仍有15户居民,其中4户很少回到村里,其余11户大多外出打工。
人口的自然流失和搬迁项目导致了一些自然村庄的消失。“与大型自然村相比,小村庄由于缺乏人口、自然条件和公共基础设施而更加脆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欣然说。
“以前钱不能盖房子,为什么?没有通道,任何材料都不能运进来。”云南省麻栗坡县天宝镇天宝村菱湖永靖说。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已建村庄实现道路硬化。考虑到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在实践中,许多县制定了如下实施标准:30个或以上的村庄必须有通道,道路必须硬化。然而,30户或50户以下的村庄在获得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容易成为“盲点”。
“有些村庄太偏远,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是下一次易地搬迁的目标。”相关基层干部表示,有必要为仍有林果业或地理优势的村庄修建道路。
“就经济、管理、生产和发展而言,生活在人口集中的地区是合理的。应引导村民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生活,但不应为了集中而集中,还应均衡地考虑他们。”李欣然说,对于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口的地区,可以很容易地重新安置。
一些村庄位于边境。保护村庄和留住村民不仅关系到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的生存,也直接关系到边防的稳定。天宝镇天宝村的郑说,村里有32户人家。随着云南“三年边境行动”计划的推进,许多村民用政府补贴建造了新房子。当地政府正在实施政策支持、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转变思维,发展产业
■挖掘村庄本身的潜力,探索致富和领导合作社等新途径
"海拔高,缺水,旅游困难,工业发展困难."四川省巴中市大板溪村主任朱继海说,大板溪村要脱贫,首先要“推倒”这“四座大山”。
由于喀斯特地貌,大甘溪村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自2015年以来,全村已统一搬迁,通往该村的道路已经开通。虽然住房、水和道路问题已经解决,但村里没有工业,村民没有收入。许多村民仍然选择全家外出工作,人口减少了一半。
事实上,根据国际经验,在城市化达到70%之前,城市化水平将会迅速提高。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将不可避免地外流,更难以避免发展条件有限的小村庄人口急剧下降。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城镇学习,他们的生活已经基本城市化了。80后和90后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依靠土地谋生,在非常小的村庄里人口减少的趋势很难扭转。”西萨镇副镇长吴英山说,在一个小村子里留住人的关键是给村民们在村子附近工作的机会。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小的村庄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者进入并推动减贫和增加收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说。
“发展必须改变思维。现在主要是说服一些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并通过成为富裕的领导人和成立合作社来推动农村集团发展工业。”西萨镇瓦场村第一书记龚陈玉表示,除了解决技术匮乏、资金匮乏、市场无知等问题外,关键是挖掘村本身的潜力。
有一段时间,大甘溪村的村民们想尽办法为石头村致富。当地的土壤环境特殊,所以朱继海邀请农业专家来“把脉”。专家认为,村里的土地适合种植核桃、金银花、胡椒和魔芋等经济作物。
在石头上种树?起初,村民们感到难以置信。为了消除疑虑,朱继海率先“试水”。“石头上的土太薄了。你必须先在上面造土,然后浇水。”朱继海说,大甘溪村阳光充足,辣椒产量好,金银花鲜艳,核桃树不仅成活了,而且保持了水土,土层变得越来越厚。
"石头真的可以种树开花!"看到最先尝试种植的村民得到了好处,最先反对的村民纷纷加入了种植大军。
因地制宜继续“造血”
■摒弃“等待、依赖、渴望”的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
“要解决极小村庄的扶贫问题,必须通过扶贫模式创新,发挥村庄自身的优势。”郭晓鸣说,要实施更加符合贫困人口实际特点和需求的扶贫政策,帮助农村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山高水少,地小人穷。”三年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瓦店乡秋家塬子就是这种情况。邱家大院位于海拔667米的天台山上。有22户家庭人均耕地0.9亩。山顶上的土地贫瘠。年轻人外出工作,山坡基本上被废弃了。
2014年,瓦店乡党委和政府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两年内实施了扶贫“输血”。2017年,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天台山古寺、寨墙大慧湾、桃花渡等历史、文化和自然景点,变“输血”为“造血”,走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脱贫新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有等待、依赖和渴望的想法,我们必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村民杨国武说。杨国武是村民眼中的“新圣人”。大学毕业后,他在国外创业。2016年,他抓住乡镇党委和政府实施农业和旅游一体化的机遇,利用天台山优越的区位优势,成立了中江大灰湾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规律的小村庄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保护一些传统小村庄的繁衍和生存,集中资源,使一些小村庄得到更好的发展。”四川省农业和工业委员会新农村处处长肖剑说。
事实上,一些小村庄利用自己的地理资源发展旅游业;他人的轻松感动,迎来了发展的活力。四川省九寨沟县杨竹山村,过去的老寨子位于杨竹山山顶,海拔2700多米。2001年,当地政府以搬迁为突破口,将杨竹山村从山顶搬迁到若九路。
村民们利用老寨子优良的草地、温度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进入新寨子后,每个家庭都住在砖木结构的房子里,水和电供应给每个家庭,宽带4g全覆盖。村里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村里还建有篮球场、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室。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日报(06版,2018年5月10日)
标题: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4996.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