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和治理并举
本篇文章1381字,读完约3分钟
随着全球化的退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高涨,中国继续坚定地向全世界表达“开放”的基本理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1月27日出版的《彭博商业周刊》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开放经济造福世界》。文章指出,开放的经济符合所有各方的利益;中国将开放更多的产业,放宽对更多产业的准入。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中国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不会关闭。”门开了,世界可以进入中国,中国也可以走向世界。”
中国领导人声明的背景是,全球化正面临退潮,中国在其中的选择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写下,2016年是自由贸易遭遇重大挫折的一年,甚至是最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终结的开始。20多年来,全球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近年来进展明显放缓。在经济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球贸易增长率连续第五年低于经济增长率。在政治上,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公投和美国大选可以被视为反全球化的政治表现。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重申了他在竞选期间的立场。事实上,包括意大利在内的许多欧盟国家都有着浓厚的反全球化氛围。
全球化的前景关系到世界的繁荣和中国的经济。
原则上,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服务、人才、原材料和商品等经济资源,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
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有双重含义。从改革的角度看,对接全球化要求中国内部改革,推动中国现代化;从开放的角度看,全球化使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和产业链分工,经济获得了起飞的动力。它的具体结果是一代人经历的经济起飞,这反映在数字上。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其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份额从1980年的0.92%上升至2015年的13.8%。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主要的海外投资国。对于处于大变革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来说,继续拥抱全球化是历史的方向。
目前,美国新政府很有可能建立经济壁垒,全球化需要新的领导人,而中国对此寄予厚望。客观地说,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外部”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中国经济需要更优化的内部治理。
中国的经济模式必须改革,否则其后果将对世界经济秩序进而对全球化形成实质性障碍。例如,引发全球经济反弹的产能过剩问题就是一个例子。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政府资源以非市场方式注入经济。一旦中国产能过剩形成,就会加剧世界经济的失衡。中国牺牲了自己的环境来创造大量廉价的出口产品,这在本质上相当于牺牲自己来补贴整个世界,并且很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弹甚至贸易战。欧美国家不断对中国的产能和倾销问题施加压力,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随着路径依赖的加深,中国的制造业总量在缺口的这一边积累,而美国的金融化在缺口的另一边加深,这使得世界经济失衡难以逆转。中国经济也是得不偿失,这使得它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难以摆脱粗放型、高投入的经济模式,经济增长率将在转型过程中丧失,决策层面临压力。
因此,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开放和改革应该是一种综合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文章中,李克强还提到了国内改革,如“在国内,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更少参与、更平衡的方式”,“我们将开放更多的产业,放宽更多的产业准入”,等等。
2017年将是一个关键时期,全球经济在动荡中寻求支柱,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寻求转型的曙光,这都取决于中国经济治理水平的优化。
标题:开放和治理并举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9539.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