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记者扶贫日记】张东堂:患癌9年坚守脱贫一线 用生命践行初心
本篇文章166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致富已进入攻坚脱困的关键一年。中宣部开展了准确的农村扶贫调查采访活动,组织中央新闻机构120名记者采访了全国109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并与村民一起生活工作了一个月。《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推出了一系列名为《黄金记者扶贫日记》的报道,将为您带来真正的扶贫知识。请注意!
时间:2017年5月27日
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镇四龙庙村
张东堂在牛心柿子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四龙庙村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素有“七沟八节”之称。村里有10个村民小组和18个自然村,1364人分散在27平方公里的深山里。
今天,为了采访司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我赶到了村里。车子在村委会门口停下后,张东堂就出来了。“几天前,我尿血了。我去了医院两天。我听说你要去医院面试我。我说最好还是回来。”张东堂脸色蜡黄,声音低沉,说话有些困难。“即使你不来,我也会回来。小麦收割开始了。作为支部书记,我不得不盯着村里有没有人烧稻草。”
64岁的张东堂是一名膀胱癌患者。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不回避谈论它。“癌细胞扩散了,而且不时地,肠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我每天晚上要起床五六次,而且我已经好几年没睡好觉了。”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张东堂现在需要每天服药五次。他家里的桌子上有两袋药,还有“辣椒种植技术”和“扶贫100题”等书籍。
九年前,张东堂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医生说如果治疗是理想的,他还能活五年。张东堂认识到疾病的现实,但他不接受自己的命运。“我发现后,我告诉了我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但我也说过,在我死之前,我不会放弃我的工作。这个项目刚刚开始,我必须看到它的工作,看到每个人摆脱贫困。”
张东堂提到的项目是2008年在四龙庙村引进的石门河漂流项目。张东堂依托村附近石门河的自然优势,希望引进该项目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开幕当天,他兴奋地从医院赶回村里参加“漂浮仪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开业仅两个月后,洪水冲走了所有漂流设施。“水很大,看着房子在水里走来走去,然后被冲走。我心想,有多少船和背心让我哭了。”张东堂又去医院做了手术。但他没有崩溃。出院后,他仍然在村子里四处游荡。2013年,一家公司决定投资重建“漂流旅游”。在重建期间,张东堂在施工现场与村民们一起辛勤工作,以赶上施工进度。“这个项目是村里大规模扶贫的开始。我必须让它做好。”2014年夏天,漂流项目重新开放,游客蜂拥而至。45名村民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全村发展了30多家摊贩和3家农家旅馆,村集体年收入也达到2万元。
张东堂很不满意。他希望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外出考察后,他开始指导村民大规模种植牛心柿子、辣椒和连翘。起初,村民们观望,他带头种植,在流动的荒山上种植了5亩牛心柿子、100亩连翘和100亩辣椒。很快,每个人都纷纷效仿。如今,3000亩经济作物正日益喜人。他把我带到地上,摸着牛心柿子的树枝,就像摸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种下了这口井,50年内不会再陷入贫困。”
在四龙庙村,李桂锁的家庭是最困难的,张东堂去得最多。为了帮助李氏一家脱贫,张东堂带着李桂锁到几十户村民家中工作,并说服他们将荒山转移到李桂锁那里。转让完成后,他花了3000元给李桂锁买了辣椒树苗。李桂锁说:“支部书记病成这样了。我仍然每天来我的领域。我无话可说。如果我做得好,我会为他感到难过。如果我做得好,我也会把村民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张东堂说,在过去的九年里,他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因为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帮助斯隆寺的村民脱贫。张东堂小时候家里很穷,八个人有四件衣服,谁出去都穿。后来,他有机会参军,但他犹豫了。一个村民催促他去。“他说他当兵的时候,会有好衣服穿。我离开时,村民们敲锣打鼓为我送行。在那一天,我设定了我的雄心,要回来带领大家摆脱贫困。”。
张东堂因病在山村忙了9年,他告诉我他现在终于感到累了。“司龙庙村的支书,我今年应该是去年了。现在村里形势好,我退休了就放心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
(编辑:袁静)
标题:【金记者扶贫日记】张东堂:患癌9年坚守脱贫一线 用生命践行初心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1470.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江西:让赣鄱湿地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