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卫星关键技术获验证 成功获取首批数据
本篇文章1024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证券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得第一批观测数据,这是中国从台获得的第一套高分辨率大气氧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
根据中国科学杂志1月24日报道,2016年12月22日,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轨道。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和污水处理等一系列工作,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启动,并于1月13日切换到在轨观测任务模式,获得了第一批观测数据,包括由碳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获得并经地面处理生成的第一组碳卫星大气氧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图。
“初步结果表明,碳卫星的关键技术已经得到验证,中国具备探测大气痕量气体中高光谱卫星的技术能力。”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所研究员、碳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尹增山在接受《中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按照预定的观测模式,卫星平台正在空‘舞动’。”
目前,碳卫星和地面应用系统运行良好,卫星平台根据指令准确实现各种复杂的指向模式。主载高光谱探测器工作稳定,功能正常,状态良好。“碳卫星载荷工作状况良好,获得的大气氧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细节清晰,信噪比高,与美国oco卫星观测数据的光谱细节一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碳卫星副总设计师、高光谱载荷总设计师郑雨泉告诉《中国科学》杂志。
“第一批卫星具有良好的有效载荷数据质量和稳定的卫星运行。碳卫星成功获得第一批数据,为科学家开展大气二氧化碳高精度校准和高精度反演奠定了坚实基础。”尹增山透露,在轨测试将进行约5个月,该小组将对卫星性能进行更详细的评估,以便尽快获得和处理全球二氧化碳分布数据。
碳卫星运行在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其科学目标是获得全球和区域二氧化碳分布图,其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之四),从而使中国能够监测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据了解,碳卫星是由科技部建立的,中国科学院National/きだよ 0科学中心负责总体项目,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所负责卫星系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细机械和物理研究所开发有效载荷,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和处理以及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行。中国的碳卫星是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颗全球“碳嗅探”卫星。它的成功研制和随后在轨道上的稳定运行将填补中国在温室气体探测方面的技术空空白。其成果对于中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的分布,提高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标题:我国碳卫星关键技术获验证 成功获取首批数据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2503.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