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解读“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指日可待
本篇文章6111字,读完约15分钟
中国经济网编辑:4月19日,文化部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议正式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国传媒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文化部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帆从规划的编制背景和亮点两个方面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文化产业将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指日可待。这篇文章是在作者的授权下发表的。请注明“中国经济网”的来源。
周帆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1)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有一个新旧动能反复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新的动能需要突然出现,传统动能需要转化形成新的“双引擎”,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的台阶。“三相叠加”新常态呼唤经济回报的理性发展,而以信息技术革命为驱动、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爱吉、净值、信息)必然带来产业发展的全新变革。《规划》的颁布,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蓝图的初步绘制。毫无疑问,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颠覆和重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文化产业新形态。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加速发展,网络直播、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2)深入实施重大战略
首先,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意义深远。从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到2015年发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的元愿景与行动》,从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到2017年4月以“千年规划和国家大事”的高度建立熊安新区,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零散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共同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区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吉、净值、信息)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爱吉、净值、信息),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16年12月,数字创意产业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文化领先、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产业产值将达到8万亿元。如何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结合起来,是规划编制的另一个出发点。
(3)进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决定性阶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此,文化产业上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文化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多元化规划》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从“促进”到“实现”的转变,证明了“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将从“进行中”向“完成中”转变,文化产业在稳定增长、推进改革、调整结构、造福民生方面的积极贡献将进一步凸显。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1)双效统一是前提
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收益感的必然要求。在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栏目中,规划还强调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并将其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该计划的保障体系中,“有效的文化和经济政策的合法化以及促进社会和经济利益有机统一的体制规范的改进”得到了强调。进一步完善双效统一的制度规范表明,它应该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2)供给方结构改革是主线
自2015年11月以来,随着各领域供方结构改革的全面展开,文化领域也将重点放在提高供给质量和促进结构调整上,供方结构改革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从“十二五”文化部文化产业多元化规划”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质量”,到“规划”提出“以推进供给面结构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引发的消费革命呼唤文化产业适应新时期消费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供给面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3)一体化发展是一种趋势
如今,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和“互联网+”不断丰富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架来界定其范围。《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建筑业、设计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体育、卫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跨界联姻、文化元素的跨界互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增添了产业力量,为产业注入了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整合发展,两条腿走路要互相支撑;整合发展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促进资源要素的流通;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要整合发展,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推动脉搏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面对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但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日益增大,必须将发展从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科学驱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已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为此,《规划》强调“推进文化+和网络+战略,促进互联网等高科技在文化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应用”。此外,文化设备制造业已被列为计划中的重点行业。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密集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产业需要升级,新的业态也将出现。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第十三个五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坚持创新理念,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发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内涵,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以“大战略”为基础,优化发展布局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优化布局的关键环节。《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协调:“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指导,引导地方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不是一个“国家饼”,而是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也要重视城乡统筹,使文化产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粘合剂;我们也要注意扶贫,使文化产业成为“老幼贫”地区发展的“助推器”。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让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让所有国家都能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共同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的互利是暂时的,而文化上的认同是一件大事,它将造福一代又一代人。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是为了缓解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吸收多于辐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时,我们应该克服这个问题。4月1日公布的“熊安新区”旨在转移部分产业,缓解非资本功能,缓解区域协调发展的“28效应”。这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因此,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必须着眼于国家战略,瞄准目标,因地制宜,从宏观上完善顶层设计,在实践中把握区域协调的内在机制。
(3)完善制度建设,释放市场活力
鉴于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发展,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工程”和“四个体系”。为此,《规划》还指出,要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要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
在市场主体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培育重点文化企业,发挥重点文化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打造文化产业的“航母”;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增强文化市场活力,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中,一方面要分别加强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建设,使各部分“合理匹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开放生产和销售市场可以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发展机制,避免文化产业体系中的“肠梗阻”现象。此外,在释放市场活力方面,规划还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和范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与文化市场结合的新途径。
(4)扩大有效供给,引导文化消费
为促进文化领域的供应方结构改革,应努力扩大有效供应。《规划》强调“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供应商的结构是关键问题。实施优秀文化产品战略,用“文化+”和“互联网+”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拓宽文化产业业态。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运营收入超过1000亿元,特别是网络直播表演市场,同比增长209.3%。因此,在供给方面,要适应网络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增加网络及相关产品的有效供给。另外,在要素方面,要创新人才供给,提高科技供给,优化资本供给,加强长期规划供给,增加面向世界的资源供给。
在引导文化消费方面,规划强调“适应和引导个性化、多元化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反馈和支持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参与文化消费项目的拓展和创新;另一方面,释放文化消费需求,建立文化消费长效机制。通过文化品牌活动等一系列项目的大力发展,我们将营造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消费氛围。为此,《规划》提出实施《促进文化消费规划》,并在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对建立文化消费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振兴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自2017年以来,《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振兴规划》相继出台,见证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规划》致力于从多个角度发展传统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的生命力,用中国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支持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优秀作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的传播。”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规划强调以数字化的现代手段推广传统文化,鼓励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跨界融合,通过网络传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同时,“规划”更加注重以开放的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扩大传统文化的有效供给,使传统文化渗透到普通百姓的家中。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保障
(a)加强法治:让文化有法可依。
文化立法是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文化部文化产业多元化“十二五”规划中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到规划中的“推进法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更加清晰和规范。2016年《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的颁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条例》、《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陆续出台。
随着这些法律的颁布,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优化和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法律的保护伞下蓬勃发展。然而,法律的制定只是文化法治建设的开始,网络时代的文化监督不容忽视。《规划》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文化立法要与时俱进,不断解决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问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优化标准:使统计具有可追溯性
文化产业统计是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统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产业统计不完善、文化产业指标体系不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不系统等,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统计应用”,优化文化产业数据的统计标准和分类标准,使文化产业统计更加准确可靠,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自2012年文化产业分类发展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催生了新的业态。原有的分类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新文化产业的分类标准。此外,文化产业缺乏行业标准也阻碍了各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规划》指出,“加快制定和修订文化产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增强文化产业标准化意识,提高标准化应用水平,构建文化产业标准体系。”
(3)释放红利:让发展更有活力
与“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相比,该计划的保障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经济、土地、人才等都发放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政策红利真正用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
首先,在“双创新”背景下,政府层面不仅要提供相应的税收激励,还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新和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争取经济层面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通过经济手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第三,在土地方面,指出文化用地应给予相应的福利优惠支持;第四,《规划》强调要“加强人才支持,重点培养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文化金融等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该规划为“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保障。
(4)创新治理:提高运营效率
完善的文化管理和治理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营效率。与“十二五”时期“规范文化市场、改革文化体制”不同,“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管理和治理”。《规划》指出,要“深化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加强事后监督;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经营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建设。”
由此可见,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将继续放宽文化企业发展的市场化;二是支持文物单位市场化运作,强调保护为主,发展为辅;第三,行业组织的影响力在未来将继续扩大。通过行业组织规范来优化文化企业、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将更为普遍。
“十三五”时期的第一年已经过去了。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步前进到理性回归的过程。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发展、综合发展、协调发展仍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规划”的指引下,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地域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文化将在大融合的背景下描绘出更加灿烂的蓝图。
> > >查看周帆的更多视图
标题:范周解读“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指日可待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5785.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花旗:香港楼市步入“拼爹时代”
下一篇:中国粮食自产供需缺口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