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本篇文章3351字,读完约8分钟
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市化事业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新型城市化“新型”在于人的城市化。 最近,习大大对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提出了重要指示,指出了新型城市化建设,指出“应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 城市化不仅仅是物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归根到底是依赖人、为了人、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本质。 请和“学习中国”的小编一起学习。
一、人口市民化
随着工业化和非农化的迅速推进,大量农村生活的人口从农业生产转移,迅速提高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加之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使得进城的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质量的提高。 数据显示,年我国城镇化率,据常住人口统计为54.8%,户籍人口统计为35.9%。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未达到40%。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计划——年》提出的目标,到200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这意味着要提高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就要“进城”更多的农民工,成为户籍人口,成为真正的市民。 习大大指出,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稳定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秩序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是权利、福利和城市户籍人口的均等化,农业转移劳动力一旦获得城市户籍,就可以实现完全的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构成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力,其影响不亚于30多年前开始的城市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面覆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两条线索,一是户籍制度改革,首要处理落户问题,落户后确保与市民同城同待遇。 二是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到2010年可能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落户,因此必须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年6月6日,在央深改革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大大表示:“将人的城市化重要环节推进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关系到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措施。 总体政策要求,全面放开建设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明确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生活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稳定城市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面覆盖 ”。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除严格控制城镇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规模外,其余城市和建设镇户籍要有序开放,落户条件可以是租赁地址,社会保障年限不超过5年。 那年7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改革,落实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提出了确定要求。 此后,全国许多省份相继公布了户籍改革的具体方案。 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覆盖所有未定居住城市常住人口。 国家发改委会计司副司长陈亚军介绍,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已有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表户籍改革实施意见,居住证制度各地也在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鼓励各地提高居住证上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尽量缩小与原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
图:年5月26日,习大大总书记考察杭州钱江新城。
二、素质市民化
市民素质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和灵魂。 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能否比较有效地市民化,关系着他们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决定着城镇的面貌和未来。 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市化事业会议指出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素质和能力。
作为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农村生活人口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我国丰富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提高政府、公司以及劳动力自身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激励,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 年我国中学毕业的农民工占60%,高校和大专比重不到20%,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32%,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起到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作用,为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持。
与现代城市快速发展进步相适应的市民化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种全新的公民角色意识。 也就是说,基于城市成员的理性思考和以城市快速发展为己任的自觉意识,是对城市快速发展的自觉认可、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 良好的市民角色意识可以缩短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被征地农民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被征地农民主动更新社会角色,加速自身素质市民化。 二是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 这表现在择业、职业技能、职业人际、职业心理等方面的平衡迅速发展。 农业必须摆脱“等待”、“依赖”等消极择业思想,减少对现代职业的心理恐慌,掌握适应非农业岗位的劳动技能,尽快适应熟人社会向服务员社会的转变。 三是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 农业转移人口要自觉整合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农村、城市生活习惯,以满足正当、文明的生活诉求为出发点,防止因居住隔离而被部分老市民排斥。
图:年6月16日下午,习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与村民座谈。
三、同城同待遇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人们共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目前,合理兼顾社会诉求和城市综合接受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同城同待遇,让更多人“出入、逗留、过上好生活”非常重要。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涉及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住房保障渠道、建立财政转移支出和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等方面。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必须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适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体现客观公正的基本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也就是说,基本公共服务行业政府必须尽量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诉求,赋予人们同样的权利。 农民市民化后,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切实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名义城镇化率与实际城镇化率差异较大,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行家属在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难以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真正在城市扎根 要使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与其直接相关的就是户籍。 但是,户籍只是一个“壳”,户籍背后隐藏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有时也很重要。 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也是生活者。 我们不仅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在城市里体面地生活,让他们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的过程。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年)》提出:“年,农民工随子女转移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在99%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 中央城市实务会议还提出,“要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术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行业的合作改革。” 《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面覆盖。 保障农民工迁移子女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 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学生均公共经费标准定额资金配合学生流向可携带的政策,统一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教师编制。 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高计划,每年培训2000万人以上。 允许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进入城市社会保险系统,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
物”的城市化是手段,“人”的城市化是目的。 习大大指出:“城市化不是土地城市化,而是人口城市化。” 只有多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多次以人民城市为人民,新型城市化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
标题:“习近平: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22075.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