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祥:以房养老既需要也有望实现两厢情愿
本篇文章1623字,读完约4分钟
江光祥
8月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扩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保险范围的通知》,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保险从试点扩大到全国。
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俗称“老年住房”或“反向抵押贷款”,实际上是在本世纪初引入中国的。2014年,原中国保监会在多个城市相继开展试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过去的四年中,只有几家保险公司开发了这种保险,完成承保程序的老年人人数很少。
然而,当“老年住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为什么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这个时候发出通知,将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政策出台背后的深刻含义确实值得一谈。
多年来,各地房价不断上涨,使“富有房,贫有钱”的现状更加普遍,实际上为“老有所居”奠定了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老年住宅”不温不火的原因,一定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和“为子孙后代提供住房”的观念,这并非不合理。然而,即使在美国等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成熟的市场,在初步推广的过程中,也存在抵押贷款资金利用效率低、产品优化进展缓慢、市场单一、竞争乏力、交易成本过高、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经常因迁移和外出就医而违规等问题。此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常被等同于“贫困和贫困”的社会概念,与中国“老年住房”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高度吻合。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本质上是一个渐进的社会学演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某种先天因素而放弃努力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众所周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据预测,到2025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中国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从政策设计的角度看,“户对户养老”考虑到了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方式的缓慢发展,试图减轻“户对户养老”的负担。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改变公众观念的过程过于短暂,直接将保险机构置于公众独立养老的首位,必然会被误解为推卸养老保障的责任。
当房地产处于交易中心时,家庭和社区等风险缓冲媒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同样,“以房养老”意在将金融机构的市场逻辑直接作为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中间环节,并不奇怪它会遭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强烈抵制。
与传统的买房和月供的“正按揭”相比,老年住房的“逆按揭”没有首付,也不需要30年。老年人的月收入甚至低于上个月的工资。这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保险机构的损益。令人惊讶的是,保险机构并不认为这是一笔好交易,这可以从少数参与机构看出。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项业务涉及房地产、金融、税务、司法等多个领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基础薄弱,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控制困难,利润缺乏确定性。据推测,这也是过去四年试点项目中出现感冒的主要原因。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与此相反,一些不法分子不遗余力地实施假冒理财产品,这也对中老投资者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老人院”要深入人心,需要老人和保险公司的共同意愿,而政府的支持是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试点和推广阶段,有必要推广一定的激励政策,对参加“户对户养老”的老年人、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相关税收优惠。特别是要借鉴四年来试点项目的经验教训,从源头上调整和弥补“敬老院”设计和实施中的疏漏,有效总结各阶段运作的利弊,从而达到使相关政策深入人心的目的。
归根结底,“户对户养老”只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养老形式,其目的是探索符合国情、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养老保险产品。因此,虽然它扩大了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但它不能取代基本社会保障。
尽管第一批“家庭养老”试点项目并不尽如人意,但他们不能否认这一举措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老年产品市场的不断培育,再加上各方对产品公允价值的磨合,以及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潜在需求将会集中。因此,如果我们向前看,全面扩大“户对户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作者是金融专栏作家和基金行业从业者)
编辑朱昱
标题:蒋光祥:以房养老既需要也有望实现两厢情愿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7468.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