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粮仓”:盐碱地亩产“千斤粮”
本篇文章841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石家庄6月6日电(记者赵红宇高波)“你吃蟑螂的时候,你干的时候就吃蚱蜢,你不吃汽水。”这是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南皮县许多乡镇的口头禅。
现在小麦收获就要到了,三辆大型收割机已经准备好了,在县城五马营镇白芳子村的街道上行驶。一位70岁的农民看着田间每亩小麦的估计产量,说他做梦也没想到在盐碱地上能生产这么多粮食。
盐碱地向高产田的转变只是近年来中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变的一个缩影,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孙红勇说,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人口多,土地少。在当前条件下,高产田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瓶颈。现在,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大量中低产田和科技创新上,以增强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的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有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具有很大的粮食增产潜力。为此,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联合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覆盖了环渤海盐碱地。
河北省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实践区之一,示范推广了8种主要技术模式,包括改良土壤增粮技术模式、抗逆高产作物新品种示范模式、微咸水补吨粮技术模式等。
白芳子村党支部书记白普清说,1985年以前,这一地区的亩产量是大丰收。目前,通过种植耐盐小麦品种“小偃60”和“小偃81”以及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亩产量稳定在9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量超过1300公斤。
“环渤海地区越来越多的土地实现了稳定生产,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孙红勇说:“公司+合作模式扩大销售渠道,发展一、二、三级生产一体化的温室猪,是他们正在实践的新课题。”
南皮县农业局局长崔玉玺说,为了解决渤海粮仓农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南皮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了一个由1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深入最基层的村庄。
据研究人员估计,到今年,渤海粮仓将增加粮食60亿斤;到2020年,该地区有可能再增加40亿金的粮食产量。
标题:“渤海粮仓”:盐碱地亩产“千斤粮”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1541.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