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需要明确产业分工
本篇文章1287字,读完约3分钟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家张盛蕾认为,粤港澳大湾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之间的空,还要打破制度壁垒和行政区域限制,以利于各种要素的流通和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始深入推进。根据最近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将加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和胡宝鄂豫皖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目前,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双向”开放的重要平台,也是“一带一路”的国际运作中心。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规模,打破产业协调和市场一体化应该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需要明确规划。香港的国际金融区、澳门的世界旅游中心、深圳的科技创新中心、广州的人才聚集中心等。正在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增长极。预计这将是令人满意的。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建设水平与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还有很大的差距。粤港澳大湾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之间的空,还要打破制度壁垒和行政区域限制,促进各种要素的流通、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整合以及三地产业合作的加强是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问题。
推进粤港澳协调发展,应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和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以产业对接合作和市场一体化进程为改革重点,努力实现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除了引导三地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之外,我们还应该寻找更多的方式,在协同中激发市场的热情。如加大对产业合作的财税支持,引导粤港澳企业开展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和配套,协调推进跨区域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和并购等。,从而实现生产和城市发展的一体化。
在充分发挥三地优势的同时,还要梳理和分析粤港澳的特点。香港除了积极提升国际金融地位和创新的R&D实力外,还可以成为大湾区的“超级联系人”。澳门是典型的工业发展有限的城市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将有效拓展澳门的发展空间,拓展其城市功能。澳门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不仅要继续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休闲服务,还要发挥“精准联系人”的作用,避免陷入规划的尴尬境地。
“精准对接”是指集中精力做好事,利用澳门的独特优势瞄准利基市场,做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供需对接工作。澳门可以帮助内地很多网络视频公司将内地优秀的电视剧和纪录片翻译成葡萄牙语,开拓葡语国家的市场,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传播中国的好声音。
通过论证产业布局调整后三地的合作互补关系,形成分工有序、综合优势突出的产业协调机制,可以培育出健康可持续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经济网专栏作家张生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供提交,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改为@)。详情请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征文通知。
相关文章: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实现五个战略转折
(编辑:吴晓娟)
标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需要明确产业分工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15027.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