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流拍频出 房企拿地“时间换空间”逻辑不再
本篇文章2678字,读完约7分钟
【摘要】资本的压力也使得住宅企业理性地占用土地。根据wind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平均杠杆率飙升至76.16%。
土地市场正在降温。8月13日,广州资源交易中心出售了5块住宅用地,总出售面积为19.38万平方米。
与2016年活跃的形势相比,当时主要开发商积极攫取土地,并频繁出价购买高价土地,这次土地拍卖显得非常冷清。在这次出售的五块土地中,一块土地以底价出售,两块土地略高于底价,溢价不超过1%,其余两块土地的溢价在10%以内。
事实上,全国土地市场的拍卖越来越多,许多城市的地段都有拍卖现象。房地产企业对土地市场越来越谨慎。
拿土地更合理
其中,位于广州花都区的凤凰路二期遭受了很大的命运,最终被华润旗下的深圳润图咨询有限公司收进了口袋。此外,华润置地(港股01109)还以底价赢得了增城区中信镇三井村的一处宅基地。
此外,嘉德置地还在这次土地拍卖中失去了两个儿子,并在增城区历城街新联村赢得了两块地。总保险费率不到10%。法华第一次进入增城,以9.29亿元的总价,相当于11100元/平方米的房价,仅0.54%的溢价,拿下了增城区中信镇三井村的地块
这不是孤立的。同一天,济南的土地市场明显降温,包括8次土地拍卖,10次土地以底价交易,其余1次土地以低价交易。
8月10日,太原市土地拍卖市场拍卖了8块土地,其中只有两家征地公司未能达到拍卖底价。
事实上,这八个情节已经被高度期待。一些业内人士预测,此次拍卖预计将产生今年太原市最高的底价和土地单价。
然而,土地市场的降温已经随处可见,杭州良渚新城、苏州、宁波、湖州、合肥等地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流转,这反映出房企对土地收购更加谨慎。
根据中国证券(601066)证券(香港股票06066)发布的报告,今年前7个月的销售额仍保持30%-40%的增长率。然而,在整体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的同时,许多热点城市频繁经历高质量地块的拍卖。今年前7个月,300个城市的流媒体拍卖总数达到258个,比2014年同期增长59%。今年前7个月,拍卖率约为6%。在一线城市,拍卖率在第二季度达到17%的最高值。
土地交易的升水率也在下降。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7月份全国300个城市的住宅用地平均交易价格同比下降了近20%,地价同比下降了22%。
世茂集团的一位商业人士告诉《时代周刊》,企业在征地方面确实更加谨慎和理性。“今年上半年,我们地区的土地市场上没有获得一块土地”。
“公司很缺乏土地收购。拍摄前会考虑所有因素。如果投资回报不高,我们宁愿放弃。”广州一家中小型住宅企业投资推广部经理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利润率与去杠杆化下的必然选择
在层层调控政策被加码后,一、二线城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基本进入综合限价令。在严格限价的背景下,开发商的利润率逐渐被削弱。在这种背景下,土地市场的高单价和高地价现象明显减少。
“利润和报酬已成为我们公司难以考虑的指标。首先,我们必须达到10%以上的净利润。第二,我们需要在8到10个月内实现资金回报。”一家房地产企业投资推广部门的经理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土地供应规则的变化也制约着住房企业的土地需求方活动。多样化的土地拍卖规则和招标条件,如销售价格限制和自持面积分配,使得项目的隐性成本更高,变相提高了开发商的征地门槛和难度。
花都凤凰路二号地块因转让条件太苛刻,企业反映开发难度太大,已售罄。
转让的具体要求是,投标人必须在土地使用范围内提供12000平方米的住房,并由广州市花都区政府指定的单位以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回购,该地块的建筑价格为15914元/平方米。
这个地方经过五次延期出售后,由两个纯住宅用地组合出售,最后以底价出售。
“有条件限制是一个大问题,很难满足所有条件,这导致许多土地拍卖。”一位业内人士向《泰晤士报》周刊记者哀叹,用“改变空房间的时间”的策略来获取高价土地的逻辑已经不存在了。
金融压力也使得房地产企业更理性地占用土地。根据wind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平均杠杆率飙升至76.16%。
随着负债率的不断攀升,住宅企业的融资规模逐渐收紧。根据通策咨询机构的监测数据,2018年前7个月,40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额达到4105亿元,相当于2017年下半年的融资额。同时,股权融资冻结、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受到严格监管。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房企都提出了去杠杆化的目标,而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土地投资上。
目前,大多数城市对土地资金来源都有严格的要求。房企必须用自有资金全额收购土地。银行贷款、再融资、股东贷款和私募基金不能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这使得手头资金不充裕的房地产企业不敢盲目选择地块。
房企对征地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
在土地拍卖率上升和地价下降的背后,房屋企业的征地态度也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
中国逐渐放缓了土地收购的步伐。根据财务报告,2018年上半年,中国在土地收购上总共花费了61.15亿元,而在2018年初,中国的土地收购计划是200亿元。董事长岑钊雄表示,公司在下半年的土地收购中将会更加理性和谨慎,200亿元可能不用花了。
随着土地拍卖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房地产企业通过收购、工业地产和旧房改造等方式,找到了另一条实现“曲线征地”的道路。
中国将城市更新视为增加土地储备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上半年,时代中国有70个城市更新项目。
上述来自世茂集团广深地区的投资者告诉《时代周刊》,该公司正逐步提高在这个特殊市场中的土地收购比例。目前,在公开和非公开市场中,土地征用的比例约为50%。
虽然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土地收购的整体步伐与去年相比有所放缓,但为了保证自身的经营规模,一些企业仍然逆市抢地,利用低吸纳优势。
2018年上半年,敏捷在土地市场非常活跃,并在反周期中大规模扩张。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敏捷在上半年获得了309亿元的土地。积极扩张的势头将会持续,敏捷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仍然会出手。年初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会改变,但我们会更加谨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出手。”
“坚持逆周期扩张”也是徐汇一贯的投资策略,2018年上半年徐汇在土地市场也非常活跃。根据中期业绩报告,今年上半年,徐汇集团新增67个项目,进入14个城市,总建筑面积869万平方米。
“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是收回土地的好时机。根据市场判断,广深地区上半年没有参与土地市场的拍卖。下半年我们会加大征地的角度,9月和10月会有一些行动。”上述世茂广深地区投资者补充道。
标题:土地市场流拍频出 房企拿地“时间换空间”逻辑不再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7735.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