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大追求 中山小榄镇的强力进阶路
本篇文章5134字,读完约13分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小榄镇充分调动了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市场的活力。在该镇40,000多个市场实体中,私营经济占99%以上。
1979年拍摄的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小榄镇的景象:桑吉鱼塘纵横交错,低矮的土砖房散落其中。近40年后,站在小榄镇的远峰山上,你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现代工厂和工业园区密集分布。
小榄镇是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位于中山市北部,面积不到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3万。它以镇上类似橄榄的小山命名。在过去的40年里,小榄镇的变化记录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小榄镇充分调动了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市场的活力。在该镇的4万多个市场实体中,私营经济占99%以上。”小榄镇党委书记梁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小榄镇已先后走出6家上市公司,其中新三板上市公司9家,国家级产业集群4家,制造业企业13000多家。2017年,该镇本地生产总值为316.2亿元,在中国1000强城镇中排名第24位。
在广东,有近400个像小榄镇这样的专业镇。这些专业镇集中在五金、灯具、电器等专业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之一。今年4月,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广东省专业镇发展协会联合编制的《2017年广东省专业镇创新指数》显示,广东省专业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万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近40%的专业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改革开放初期,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专业镇打破了高度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向《时代周刊》记者表示,这些专业镇的出现,并不需要国家指令性的计划下订单、提供原材料、安排配套设施,而是基本上依靠市场,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突破了当时“一体经济”的束缚,提高了解放区县、乡镇和农村的生产力。
1979年,一万元以上的家庭有100多个
当地人把流经小榄镇的珠江支流称为沙口河。小榄港,建于1992年,位于河岸。环顾小榄港货运站,两岸工厂林立,高楼林立,从河里打捞上来的泥沙堆积在岸边。一群孩子爬上沙堆,从最高点滚落下来。
小榄镇档案馆工作人员何耀雄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小榄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农业经济到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根据小榄镇提供的官方数据,截至2017年,小榄镇的农业经济仅占0.3%。
从传统农业到重要的工业城镇,小榄镇强大的发展背后有一股不平静的力量。1978年,小榄公社依托原有的公社经济,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农业、工业和商业体系,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1979年,小榄公社拥有社队企业254家,工副业收入占全社会农副产品总产值的60%,农副产品出口收购值占26.8%。会员年人均收入230元,营业收入206元,每万元有100多户。
“许多专业镇的前身起源于最初的‘社会团体企业’,包括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副业,后来被称为乡镇企业。”陈鸿宇认为,乡镇企业刚出现时,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需要依靠乡镇的发展。于是,最初的生产分工和合作就形成了,它们在技术上相互支持,共同开拓市场。产业链逐渐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一镇多专业”或“一专业多镇”的产业集群。
陈鸿宇高度评价专业镇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作用。在他看来,1978年后,中国农民开始洗脚下田从事非农产业,工业化开始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专业镇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真正开始。”。
“三比一补充”的黄金时代
1979年,小榄镇居民李友志高中毕业,分配到小榄镇国家食品站。"当时,这是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李友志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他不会想到四年后他会去海边做生意,并毫不犹豫地放弃他的铁饭碗。
“1982年,领导派我和三个同事去深圳的食品站学习。那时我还很年轻,领导们更看重我。”56岁的李友志回忆说,他的深圳之行仍记忆犹新。“1982年在深圳,一切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可以在三天内建一层楼。”深圳之行不仅给李友志带来了震撼,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英街和蛇口,李友志发现深港两地的人已经开始利用外资和技术建厂,订单太多。
此前,197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率先决定发展来料加工,并确定东莞、南海、顺德、番禺和中山为试点县。广东一批企业开始从国外厂商进口机器、设备、技术和部分原材料,从事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来样加工,形成了“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
一年后,小榄镇迎来了盛大的菊花派对。小榄镇借此机会,开始引进以华侨、港澳同胞为主要投资者的“三比一互补”和“三资”企业。当年,9家工厂与15家港澳商人签订了60份加工合同,加工产品包括14种组合家具、钥匙圈、玩具齿轮箱、成衣、毛衣和表带。这次聚会最大成就是通过改革开放的春风,恢复了华侨、港澳同胞与家乡的联系。经过30年的接触,他们回到了家乡,为小兰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小榄镇宣传办公室副主任蔡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从深圳回来后,我感到不安,想当老板。”他的家人一致反对李友志打碎他的铁饭碗。他向父亲借钱,借了1000元才得到500元。1983年,李友志离开了国营食品站,一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塑料加工厂。
"当订单来临时,它很快就成了一个产业."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时期,李友志感慨地说:“八九十年代,台港人士来我们这里赚钱,逼我们进步。当时最困难的是没有技术。”那时候,很难做出最简单的电风扇换挡开关。李友志经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钟,制作一套模具。后来,我发现我可以去市场买香港淘汰的二手注塑机进行研究,但是我拆了整台注塑机后就拼不出来了,所以我不得不再次咨询别人。“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动手能力强。”李友志说。
是一群像李友志一样的小兰人把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大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小榄镇已经成为中国的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的电子音响产业基地,甚至有着南方锁城和中国著名内衣城的美誉。中山锁业协会秘书长冯秀英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小榄镇的锁业集聚优势明显。全镇有成品锁生产企业240家,配套产业链企业5300多家。”
制造业转型
夕阳下的沙口河上,满载集装箱的货船消失在余辉中,只留下一声长长的汽笛。货物在这里着陆,从这里出发,而小榄镇的货物必须去更远的地方。
小榄港于199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见证了小榄镇进入21世纪后的新变化。“早年小榄港及其周边企业的‘三比一补’业务蓬勃发展,小榄港也从中受益。许多企业的半成品或成品通过小榄港进出,为小榄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小榄港总经理办公室经理肖凤根向《时代周刊》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三合一”的企业结构逐渐显现出自身的弊端,其在小榄港的业务比重逐年下降。
“我在塑料加工厂工作了20年,帮助台港企业生产节能灯、电饭煲、玩具等塑料产品。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拿起一切。”李友志笑着说,他的塑料加工厂就像一个通用加工厂。“当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境。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我不知道名片上应该写些什么。”
2001年,李友志开始思考自己的转型和发展。他想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他去中山大学攻读mba。同年,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课堂上讨论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2004年,李友志出售了已运营20年的塑料加工厂,并决心进行改造。同年,他创办了中山项容脚轮制造有限公司,当时小榄镇的大多数脚轮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品牌太重要了,我想成为中国最好的演员。”李友志意识到没有品牌就没有发言权。“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成为百年企业,就必须有品牌意识。”
如今,中山脚轮产业已有38年的历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脚轮生产基地。然而,脚轮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让小组做热身运动。"李友志告诉《时代周刊》,2017年,中山脚轮行业协会成立,他担任会长。“目的是建立一个脚轮工业园区,并建立行业标准。同时,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共性产业,促进脚轮行业的共同发展,争取尽快上市。”
出于商人的直觉,李友志准确地踏上了转型的步伐。陈鸿宇指出,早期的“三比一补”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后期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贴牌生产的利润很小,国际市场波动很大,订单和汇率都发生了变化。“没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就要服从人,这不利于企业和整个行业做大做强。”
品牌意识的觉醒是小榄镇乃至全国制造业寻求转型发展的开端。
中山富力来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明向《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富力来服装有限公司1990年成立时,走的是自主品牌路线,“没有贴牌生产”。早年,伏尼的产品供不应求。"经销商来到工厂自己包装,拿货的人排起了长队。"。然而,中国制造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伏尼来也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在采访中,小榄镇商会负责人指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许多内衣企业已经转移到新的零售。伏妮未来一年的收入约为2亿元,商会负责人告诉肖伟明,有一家生产塑身内衣的公司将采取一种新的零售模式,年收入为5亿元。“关键是要改变观念!”该商会负责人强调,“要找到一个有品牌意识的90后,最好是女性,谁知道更多的内衣集团的心理。”肖伟明掐灭了手里的烟蒂,停了一下说:“关键在于人才。”。他说,富尼从2010年开始做电子商务,起步相对较早,但没有成功。肖伟明考虑将来把总部搬到广州或深圳,“那里人才多。”
2016年,梁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承认,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规模后,人才需求更加突出。他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我们目前正在做几项任务。第一,用产业吸引人才,好的产业会吸引好的人才;第二,要搞好城市品位的提升;三是改善卫生、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服务,吸引和留住人才。”
除了实施人才战略,小榄镇还加快了创新步伐。2000年,小榄镇开始了工业转型。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运作经验,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创新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希望发展和保留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挽救小榄镇传统制造业的衰落。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两个月后,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小榄镇也在抓住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产业与智能云平台的融合发展,打造高端智能产品。如今,小榄镇已有生产声控油烟机、智能路灯、智能家具等产品的企业,其他传统制造企业正逐步从传统的家居产品向设备制造和综合生产服务提供商和供应商转型。“自十八大以来,整个工作的重点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重视实体经济,转向强调创新驱动和核心技术突破。”陈鸿宇认为,未来是工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将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工业技术和产业组织将逐步走向智能化、信息化和扁平化,这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迎接大湾区时代
从广州南站乘坐广珠城际子弹头列车到小榄镇仅需半小时。40年前,要去小榄,你必须走广珠公路,然后坐渡船过河。历经40年沧桑,沿原广珠高速公路,广珠城际大大缩短了小榄与周边城市的时间空距离。它位于广州市中心以北70公里,深圳和香港以东150公里,珠海和澳门以南90公里。小榄镇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迎来了大湾区发展的新机遇。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湾区建设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肖凤根认为,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将从过去30年的“前店后厂”的经贸格局升级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的最重要示范区。
面对大湾区的新机遇,小榄镇已将自身定位为“珠江西岸交通枢纽镇”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我们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小榄建设发展方向研究,重点是区域合作、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梁介绍,下一步,小榄镇将从高起点规划小榄与广佛城市圈的全方位对接,做好佛山地铁11号线至小榄的延伸工作,努力使小榄成为西北组团与广佛城市圈对接的先锋,加快融入粤港澳和城市群。
除交通运输外,“小榄镇及周边地区经济十分活跃,产业集群众多,产业链完善。五金、灯具、家电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供应基础扎实。”肖凤根认为,这也是小榄镇融入大湾区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为世界级沿海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叠加体。”专业镇既有人口集聚,又有竞争性产业集聚。因此,大湾区工业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应注重专业镇的转型升级。”陈鸿宇认为,在未来,大湾区的专业镇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标题:小镇大追求 中山小榄镇的强力进阶路
地址:http://www.jtylhs.cn/zzxw/7741.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